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
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父亲让-巴浦蒂斯特萨特是海军工程师。在萨特1岁零3月去世。四岁时萨特由于角膜翳导致右眼斜视。这使得他的相貌在有的人看来有些丑陋。母亲是安-玛丽萨特(婚前姓史怀哲)在萨特父亲去世后带着萨特前往阿尔萨斯,在做法文教师的外祖父家里生活,尽管他日后排斥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但祖父家里的知识氛围让萨特在写作和文学上受益很多。而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
萨特考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攻读哲学。在这期间,萨特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著作。这对他后来有了不小的影响。巴黎高师每年的戏剧演出活动,这使萨特开始重新对戏剧喜好起来。并写了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我将有一个好的葬礼》。萨特在大学期间通过朋友关系认识了在巴黎大学就读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她后来被称为萨特的“终生伴侣”。当时他们都在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1933年,萨特前往柏林,进修胡塞尔的现象学。1934年,萨特在柏林写了《论自我的超越性》(或译《自我的克服》)一文。1936年又发表了《影像论》(或译《想象》)这是萨特对现象学研究后的论文。
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仍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叫弗洛的咖啡馆,用乙炔照明来写作。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战争期间,萨特还完成了他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第一、二卷。书名最初定为《魔鬼》,卷首语是:“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以后书名改为《自由之路》。1964年萨特因为《词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奖。但萨特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一向否弃官方的荣誉。但在晚年的口述中他表示拒领奖是因为它把作家和文学分为等级。
1973年萨特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他的生活由西蒙波娃和他的养女来照顾。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他的“终生伴侣”西蒙波娃(法国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女权主义者,著有《第二性》)在萨特去世后,以萨特最后10年生活为基础,写了回忆萨特的作品《永别的仪式》和萨特的书信集《致海狸和其他人》。(海狸是萨特对西蒙波娃的爱称。)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人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687点赞
23790文章
渝ICP备20008086号-17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138号
ejdz2023#163.com(#替换为@) QQ:2368208271
让保尔萨特:挑战现实的哲学家与艺术家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
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父亲让-巴浦蒂斯特萨特是海军工程师。在萨特1岁零3月去世。四岁时萨特由于角膜翳导致右眼斜视。这使得他的相貌在有的人看来有些丑陋。母亲是安-玛丽萨特(婚前姓史怀哲)在萨特父亲去世后带着萨特前往阿尔萨斯,在做法文教师的外祖父家里生活,尽管他日后排斥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但祖父家里的知识氛围让萨特在写作和文学上受益很多。而据说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
萨特考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攻读哲学。在这期间,萨特读了笛卡尔、康德、柏拉图等人的主要著作。这对他后来有了不小的影响。巴黎高师每年的戏剧演出活动,这使萨特开始重新对戏剧喜好起来。并写了他的第一个独幕剧《我将有一个好的葬礼》。萨特在大学期间通过朋友关系认识了在巴黎大学就读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她后来被称为萨特的“终生伴侣”。当时他们都在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1933年,萨特前往柏林,进修胡塞尔的现象学。1934年,萨特在柏林写了《论自我的超越性》(或译《自我的克服》)一文。1936年又发表了《影像论》(或译《想象》)这是萨特对现象学研究后的论文。
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仍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写作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因为煤炭短缺和电力供应不足,萨特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叫弗洛的咖啡馆,用乙炔照明来写作。书问世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职业哲学家都关注着这本书。但《存在与虚无》从一开始就难以被学术界正统权威所接受。他们觉得这本书过于离经叛道,不能入哲学的殿堂。这本书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使得存在主义成为五十年代最具影响的思潮。而这本书也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战争期间,萨特还完成了他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第一、二卷。书名最初定为《魔鬼》,卷首语是:“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以后书名改为《自由之路》。1964年萨特因为《词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奖。但萨特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一向否弃官方的荣誉。但在晚年的口述中他表示拒领奖是因为它把作家和文学分为等级。
1973年萨特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他的生活由西蒙波娃和他的养女来照顾。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他的“终生伴侣”西蒙波娃(法国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女权主义者,著有《第二性》)在萨特去世后,以萨特最后10年生活为基础,写了回忆萨特的作品《永别的仪式》和萨特的书信集《致海狸和其他人》。(海狸是萨特对西蒙波娃的爱称。)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人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本文统计
本文标签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猜你喜欢
687
|点赞
23790
文章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