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
扩展阅读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86——199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科院高能所网络线路,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承担转发E.MAIL的单位主要在欧洲,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国等。
1989年,中国的CHINAPAC(X.25)公用数据网基本开通。CHINAPAC虽然规模不大,但与法国、德国等的公用数据网络(X.25)有国际连接(X.75)。
1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以x.28或x.25与CHINAPAC相连接。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在x.25网与ⅠNTERNET之间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HINAPAC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用户进行E-MAIL通信。
1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实验,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机器的转接,可以实现与INTERNET通信。用户利用局域网或拨号线路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国际网络。有了64KBPS的专线信道,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和X.25信道高出数十倍,通信费用降低数.十倍。极大地促进了INTERNET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阶段:
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1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这是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MTERNET行列。此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1994年4月完成。该中心自1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项目内容为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供这一地区的科研用户进行科学计算。为了便于使用超级计算机,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三十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其中网络部分于1993年全部完成,并於1994年3月开通了一条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4月份路由器开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
NCFC后来发展成中国科技网(CSTNET)。 CERNET是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网络,目的是要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互连。
第三阶段:
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1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1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也纷纷开办,到1996年底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680点赞
23790文章
渝ICP备20008086号-17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138号
ejdz2023#163.com(#替换为@) QQ:2368208271
1986年,中国科技领域首次踏入互联网时代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
扩展阅读
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86——199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科院高能所网络线路,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东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承担转发E.MAIL的单位主要在欧洲,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国等。
1989年,中国的CHINAPAC(X.25)公用数据网基本开通。CHINAPAC虽然规模不大,但与法国、德国等的公用数据网络(X.25)有国际连接(X.75)。
1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以x.28或x.25与CHINAPAC相连接。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在x.25网与ⅠNTERNET之间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HINAPAC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用户进行E-MAIL通信。
1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实验,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机器的转接,可以实现与INTERNET通信。用户利用局域网或拨号线路登录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VAXll/780(BEPC2)上使用国际网络。有了64KBPS的专线信道,通信能力比国际拨号线路和X.25信道高出数十倍,通信费用降低数.十倍。极大地促进了INTERNET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阶段:
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1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这是中国才算真正加入了国际MTERNET行列。此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1994年4月完成。该中心自1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项目内容为在中关村地区建设一个超级计算中心,供这一地区的科研用户进行科学计算。为了便于使用超级计算机,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的三十多个研究所及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全部用光缆互联在一起。其中网络部分于1993年全部完成,并於1994年3月开通了一条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4月份路由器开通,正式接入了INTERNET。
NCFC后来发展成中国科技网(CSTNET)。 CERNET是中国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和管理的全国性教育和科研网络,目的是要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并与现有的国际学术计算机网互连。
第三阶段:
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1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1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也纷纷开办,到1996年底仅北京就有了30多家。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
本文统计
本文标签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猜你喜欢
680
|点赞
23790
文章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