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健。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1月生。江苏泰兴人。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归国后,在中国空间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
为祖国争取一个“人类首次”的机会
20年前,中国启动探月工程的论证,当时55岁的叶培建开始从事探月事业。2004年初,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在探月工程中,单号星是主星,双号星是备份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成功后,有人出于“节约”,不主张继续发射嫦娥二号。但叶培建在讨论会上据理力争:“中国探月要走下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产品)已经做好了,再花点钱获得更多的科学成果、更多的工程经验,有什么不好?”
主持会议的负责同志听后当即决定:“今天不讨论嫦娥二号打不打的问题,只讨论怎么打好的问题。”
2010年国庆节,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中国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二期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年之后的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完成落月任务,其备份星嫦娥四号没有再陷入是否发射的争议,但对其执行怎样的任务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需冒险,落在月球正面更有把握,而叶培建则主张,嫦娥四号要迈出人类尚未迈出的那一步。
74岁的叶培建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我觉得嫦娥三号已经落到正面了,月球背面没人去过,所以我就坚持要落到背面去。”叶培建再次据理力争:“那天就要写决议了,我说如果你们落正面,我不签字。领导也很开明,说我们再研究研究,经过研究就决定落在背面。”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代表人类航天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对我们的发展道路、技术路线,要敢于说真话。”叶培建说,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后,某强国的航天机构负责人表示:“从此以后我们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他们也干了我们没干过的事情。”
“喝咖啡、没事干”的专家
让年青人安心往前闯的后盾
作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领军人物,叶培建在质量上对团队要求极为严格。“航天领域有一句话叫100减1等于0。我产品做得再好,其中一个小部分没有做好,就可能导致失败。所以我要求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你不这么看待,轻描淡写、掉以轻心,就很可能失败。所以说责任大于天。”
嫦娥五号任务从发射升空,到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再由月面点火起飞,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很多关键节点都在夜间发生。75岁的叶培建担任飞控专家组组长,也在岗位上坚守。但如果发生问题,不管是白天黑夜,专家组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头帮助拿主意、想办法。
“这次没有需要我们处理的问题”,叶培建欣慰地说,嫦娥五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复杂的航天器,但从发射到返回没有发生过一个问题,非常圆满。
飞控专家组虽然“没事干”,但也起到支撑作用。“年青人说只要看到我坐在那个地方,看到我笑眯眯地喝咖啡,他们心里就放心了。”
2017年1月,为表彰叶培建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2019年9月17日,叶培建获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456677号“叶培建星”
“我们2003年给中央写的报告中规划:在2020年前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我们进度没拖,经费没有超,指标没有降。各国的航天任务中拖进度、超经费的比比皆是。我们这三步按计划做到了,而且还超额完成了。”
为什么中国探月工程能在那么难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钱完成既定的任务?
叶培建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关键。他认为,在航天“三大精神”中,“最根本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如果工程没有按预定计划执行,就没有兑现对祖国的庄严承诺。航天人“喜欢为国家做事情,做得越多越好。”
微薄的留学生活费
“40名工人不吃不喝”才供得起
1945年,叶培建出生在江苏泰兴的军人家庭。父亲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亲历了美国飞机的嚣张和疯狂。高中毕业后,叶培建本想学习外交,但父亲的一句“你学工科,学航空”为叶培建指明了职业方向。大学毕业后,叶培建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从此与中国航天事业结缘。
1978年恢复高考后,叶培建顺利考取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五院502所两个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留学7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就和妻子一同回到中国。瑞士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很多人都问叶培建,“那边条件那么好,你们俩怎么回来了?怎么进行思想斗争的?”但在叶培建心里,回国不需要思想斗争。
叶培建留学的生活费是每月600法郎,这在当时的瑞士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连瑞士难民的救济金都已达到每月800法郎。“可我算了一下,600法郎在当时也相当于国内40名工人‘不吃不喝’才能供我,我就知道自己肩上担子有多重。”
在瑞士留学期间,叶培建曾到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当时,在一楼大厅,各个国家都展出一样代表自己国家知识产权的东西。美国展出的是“一片月亮(a piece of the moon)”,中国展出的是一个景泰蓝花瓶。
从瑞士学成归国后,叶培建进入五院,主要负责卫星测试地面设备研发和航天信息化工程。1996年,叶培建开始担任资源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从事探月任务后,叶培建有一次赴瑞士参会,故地重游,来到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美国人还在那儿展出‘那片月亮’,我就把照片拍下来,回来发给我们每一个主任设计师。我说我们中国也要拿回月亮来,就靠你们了。月壤能不能拿回来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现在做到了!”
继续做“人民的科学家”
2019年,叶培建获颁“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被授予荣誉称号后,在不少大学校园的讲台上,在很多小学校园的课堂里,人们总能见到这位年过七旬的叶院士。
“我的这份成绩是人民给的,我是人民的科学家,也必然发自内心地感谢人民。”叶培建总是告诫自己,永远做人民的一分子,继续努力为人民服务。
叶培建院士在大学讲堂授课
“我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航天人的代表之一,只有把今后的事情做好,把队伍带好,才能够对得起这个称号,无愧于人民。”叶培建说。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105点赞
4179文章
渝ICP备20008086号-17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138号
ejdz2023#163.com(#替换为@) QQ:2368208271
千篇访谈|叶培建专访:为祖国争取到一个“人类首次”的机会
叶培健。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1月生。江苏泰兴人。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归国后,在中国空间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主任。
为祖国争取一个“人类首次”的机会
20年前,中国启动探月工程的论证,当时55岁的叶培建开始从事探月事业。2004年初,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在探月工程中,单号星是主星,双号星是备份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成功后,有人出于“节约”,不主张继续发射嫦娥二号。但叶培建在讨论会上据理力争:“中国探月要走下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产品)已经做好了,再花点钱获得更多的科学成果、更多的工程经验,有什么不好?”
主持会议的负责同志听后当即决定:“今天不讨论嫦娥二号打不打的问题,只讨论怎么打好的问题。”
2010年国庆节,嫦娥二号发射成功,中国不仅在探月成果上更进一步,还为后续二期落月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年之后的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完成落月任务,其备份星嫦娥四号没有再陷入是否发射的争议,但对其执行怎样的任务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需冒险,落在月球正面更有把握,而叶培建则主张,嫦娥四号要迈出人类尚未迈出的那一步。
74岁的叶培建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我觉得嫦娥三号已经落到正面了,月球背面没人去过,所以我就坚持要落到背面去。”叶培建再次据理力争:“那天就要写决议了,我说如果你们落正面,我不签字。领导也很开明,说我们再研究研究,经过研究就决定落在背面。”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代表人类航天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对我们的发展道路、技术路线,要敢于说真话。”叶培建说,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后,某强国的航天机构负责人表示:“从此以后我们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他们也干了我们没干过的事情。”
“喝咖啡、没事干”的专家
让年青人安心往前闯的后盾
作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领军人物,叶培建在质量上对团队要求极为严格。“航天领域有一句话叫100减1等于0。我产品做得再好,其中一个小部分没有做好,就可能导致失败。所以我要求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你不这么看待,轻描淡写、掉以轻心,就很可能失败。所以说责任大于天。”
嫦娥五号任务从发射升空,到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再由月面点火起飞,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很多关键节点都在夜间发生。75岁的叶培建担任飞控专家组组长,也在岗位上坚守。但如果发生问题,不管是白天黑夜,专家组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头帮助拿主意、想办法。
“这次没有需要我们处理的问题”,叶培建欣慰地说,嫦娥五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复杂的航天器,但从发射到返回没有发生过一个问题,非常圆满。
飞控专家组虽然“没事干”,但也起到支撑作用。“年青人说只要看到我坐在那个地方,看到我笑眯眯地喝咖啡,他们心里就放心了。”
2017年1月,为表彰叶培建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2019年9月17日,叶培建获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456677号“叶培建星”
“我们2003年给中央写的报告中规划:在2020年前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我们进度没拖,经费没有超,指标没有降。各国的航天任务中拖进度、超经费的比比皆是。我们这三步按计划做到了,而且还超额完成了。”
为什么中国探月工程能在那么难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钱完成既定的任务?
叶培建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关键。他认为,在航天“三大精神”中,“最根本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如果工程没有按预定计划执行,就没有兑现对祖国的庄严承诺。航天人“喜欢为国家做事情,做得越多越好。”
微薄的留学生活费
“40名工人不吃不喝”才供得起
1945年,叶培建出生在江苏泰兴的军人家庭。父亲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救国运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亲历了美国飞机的嚣张和疯狂。高中毕业后,叶培建本想学习外交,但父亲的一句“你学工科,学航空”为叶培建指明了职业方向。大学毕业后,叶培建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从此与中国航天事业结缘。
1978年恢复高考后,叶培建顺利考取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五院502所两个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留学7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就和妻子一同回到中国。瑞士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很多人都问叶培建,“那边条件那么好,你们俩怎么回来了?怎么进行思想斗争的?”但在叶培建心里,回国不需要思想斗争。
叶培建留学的生活费是每月600法郎,这在当时的瑞士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连瑞士难民的救济金都已达到每月800法郎。“可我算了一下,600法郎在当时也相当于国内40名工人‘不吃不喝’才能供我,我就知道自己肩上担子有多重。”
在瑞士留学期间,叶培建曾到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当时,在一楼大厅,各个国家都展出一样代表自己国家知识产权的东西。美国展出的是“一片月亮(a piece of the moon)”,中国展出的是一个景泰蓝花瓶。
从瑞士学成归国后,叶培建进入五院,主要负责卫星测试地面设备研发和航天信息化工程。1996年,叶培建开始担任资源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从事探月任务后,叶培建有一次赴瑞士参会,故地重游,来到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美国人还在那儿展出‘那片月亮’,我就把照片拍下来,回来发给我们每一个主任设计师。我说我们中国也要拿回月亮来,就靠你们了。月壤能不能拿回来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现在做到了!”
继续做“人民的科学家”
2019年,叶培建获颁“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被授予荣誉称号后,在不少大学校园的讲台上,在很多小学校园的课堂里,人们总能见到这位年过七旬的叶院士。
“我的这份成绩是人民给的,我是人民的科学家,也必然发自内心地感谢人民。”叶培建总是告诫自己,永远做人民的一分子,继续努力为人民服务。
叶培建院士在大学讲堂授课
“我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航天人的代表之一,只有把今后的事情做好,把队伍带好,才能够对得起这个称号,无愧于人民。”叶培建说。
本文统计
本文标签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猜你喜欢
105
|点赞
4179
文章
最新发布
最近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