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一舟而言,11月9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暂时结束了作为男团偶像的旅程,开启了“单枪匹马”的新生活。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卡通的画风中穿插着他在唱跳舞台上的瞬间,奔跑着、畅游着,化身一叶扁舟,在汪洋中乘风破浪。配文里,罗一舟写道:轻舟已过万重山,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经常有些类似的口头禅,比如常挂在嘴边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就连一些日常微博,都是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的。当被记者问起名字是否有特殊寓意时,他又适时文艺地解释了一番:“大概意思就是青山一舟,父母希望我有一种洒脱浪漫的生活理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吧。”
不止言语,罗一舟还有一些特别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上山跟着老爷爷打太极,比如采访时必然会出现的笔记本。在这个智能手机成为身体一部分的时代,他仍是用纸笔来记录。每次采访前,他都会先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些重点,有时候兴致一来就能写好几页。记者瞄一眼那泛黄褶皱的封皮——嚯,连笔记本都充满了“古早味”。
这种性格与罗一舟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11岁独自“北漂”,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下文简称“军艺”)学习舞蹈,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纪律和训练中度过的。之后,从文工团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再到偶像团体,每一次转变都是青春的大考。如今的他,已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入职后的第一份大作业,便是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献礼话剧《抗战中的文艺》。罗一舟在剧中饰演聂耳。
“上一次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是演话剧《白蛇》,这次再登台,既熟悉,又有一些陌生的新鲜感。”罗一舟说,“这次和那么多前辈一起合作,对自己也是一次震撼教育。”
《抗战中的文艺》讲述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创作者们求索、奋斗,寻找中国文艺出路的历史。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鲁迅、巴金、曹禺、张瑞芳、冼星海、聂耳等大师巨匠轮番登场,勾勒出群星闪耀的文化图卷。通过歌队的叙事(戏剧的一种表现手法,类似朗诵,帮助述说剧情),这部剧既呈现了史诗般的故事,也开创了国内话剧表演的新形式。
这种表现手法,对饰演聂耳的罗一舟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聂耳先生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身上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就需要我尽可能地把前辈身上的精神呈现出来。”翻开历史,他读到聂耳跋涉千里投身革命,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血肉筑起长城,为中国妇女和儿童振臂高呼,每一个人生音符都让罗一舟热血沸腾。
剧中,一句聂耳的台词令他记忆犹新:不与生活接触,不为生活著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就无法产生伟大的作品。“聂耳先生身上那种因为热爱而一往无前的力量,是艺术的力量,也是家国的情怀,非常动人。”
除了饰演聂耳,罗一舟在剧中还是一位历史讲述者,这需要他来回横跳在当下与过去两个时空中。对他而言,这是表演的难点,也是表演的乐趣——他觉得自己成了时间旅人。
“表演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吧。人生当中能不断地体验不同的生命是非常幸福的,你可以跨越时代,感受当下没有的东西,充满乐趣。”
表演给罗一舟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他曾在话剧《白蛇》中扮演许仙,诠释了缠绵悱恻的古典爱情;在《三生路》中饰演柳梦梅,感受到汤显祖笔下的奇缘似梦。电视银屏上,他参演了抗疫作品《在一起》,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穿上五六层防护服时,瞬间就有一种感恩之心涌了出来,“医护人员真的很不容易”。前段时间,他刚刚完成了电视剧《后浪》的拍摄,体验到中医世界的博大精深。
罗一舟用两个层面的学习来形容自己的“后浪之旅”。第一层是中医的学习。“随着拍摄和学习加深,我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中医知识,还有中医里蕴藏的中国文化和生活哲学。”罗一舟说,“比如说,中医不在于一次生病的应激处理,更重要的在于你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思想是我们年轻人很需要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论是身体保养还是工作学习,都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层则是表演上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这是我第一次主演电视剧作品,所以我没有给自己预设太多边框,而是让自己融入进去、用心体会,先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表演观念,学着把握电视剧镜头前的表演尺度和表演需求。”在这个剧中,罗一舟跟吴刚、江珊等前辈对戏,他感觉自己好像在跟着他们一步步走,慢慢被引导上了一条表演的正途。
“他们没有教我复杂的表演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地教我如何用本真、用生活经历去塑造角色。”
《后浪》的杀青与罗一舟的毕业相隔不久,因此这部剧有点像他的另一部毕业大戏,结束时自己也有种恍惚。读书练功的画面,在学校借道具排戏的画面,散步在校园里的画面都一一浮现。他突然意识到以后自己就是真正的社会人了:“所有决定、所有行为都要自己来选择和承担。”
“但是……”他话锋一转,“这也很值得期待不是吗?毕竟谁不渴望体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
虽然演戏还是个新人,但罗一舟的艺术之路起步很早。9岁那年,他跟着母亲看过一次军旅舞蹈,便对跳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中央电视台的舞蹈大赛成了他最关注的节目。父母见状,就给他报了一个舞蹈班,从此“入了坑”。
两年后,罗一舟进入军艺,开启了与大部分同龄人不尽相同的学习生活。军艺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早起跑操、上课之前走队列、饭前一支歌、每天叠方块被、打扫房间……“我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到现在我的房间也没有杂乱的东西。”
许多人想象那会是枯燥、艰苦的训练,但罗一舟回忆起来满是乐趣。“同学们练功真的都非常刻苦,周六周日没课的时候,我们还会去抢(排练)教室,去晚了就没有了。所以一个宿舍就要分工,这周六轮到谁,谁就提前去占教室,剩下的人去买早饭,接下来就开始一天的自修。”有时两个连队“狭路相逢”,总要较较劲,看看谁军歌唱得更嘹亮,谁的正步更整齐划一,现在回想起来,少年意气,恣意绽放,也是尤其明亮的记忆。
总是会想家,但也不能天天去传达室打电话,罗一舟就靠在练功房里拼命练习来排解,前踢200个,旁踢200个。“我来了就是要学好舞蹈的,足够努力的话,舞蹈会听身体的话。”他经常这样对自己说。采访当天他脚受了伤,摄像记者请他简单展示几个手部的舞蹈动作,比划着比划着,他竟站起来跳了一番,“可能就是肌肉记忆了”。
军艺舞蹈教学涉及很广,从芭蕾到民族,从古典到爵士,罗一舟印象最深的是四年级开设的中国现代舞。“它就是解放天性,开发你身体的无限可能。”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罗一舟的舞蹈,也渗入到了他的人生理念中。
从军艺毕业后,他在文工团工作一年,之后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之前我一直在系统学习舞蹈,我发现有一点,就是任何舞蹈作品的呈现,一定有人物塑造的需求,我想在这个能力上延展一下,探知在戏剧表演中怎样进行人物的创作和塑造,开发自己的可能性。”
中戏读书期间,罗一舟看了一些优秀的MV和唱跳表演,激发了他新的兴趣。“我想试试用这种方式做自我表达。”于是,他报名参加了男团比赛。
在罗一舟心中,偶像表演的舞台就是一次造梦:“在这个梦境中你可以加入自己想要的元素,可以去阐述想表达的思想,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以及和观众之间独一无二的感受,这些东西令我非常着迷。”
比赛之初,罗一舟的出圈就来自一段舞蹈——《凤霞》。一袭白衣,伴着鲜明的民族乐曲的鼓点,连续的翻腾、下腰、跳跃,罗一舟在一个充满流行色彩的舞台上把多年的艺术训练和中国舞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全场喝彩。
“我看过一部舞剧《蓝印》,它以蒙古舞蹈为主,但又结合了年轻人喜欢的审美,给了我很大冲击。整个作品里的蒙古族元素是非常突出的,既现代,又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也让我对舞蹈的认知有了更高追求。”
那一季比赛里,罗一舟一方面不断展示自己在传统舞蹈上的能力,同时也吸取街舞、流行唱跳的风格,最终以中心位出道。
从舞者到唱跳歌手再到演员,罗一舟在22岁的年纪就体验到了斜杠人生的精彩。当被记者问及这么多身份,究竟哪个才是重心时,他说:“偶像吧。”
“我理解的偶像的概念,他会起到正向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要传播正能量。”
采访中,罗一舟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去尝试?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不挑战?就像当年舞蹈在心中埋下的种子,现在的他依然急切地想要拓宽自己。他喜欢旅行,尤其喜欢一些辽阔的风景:甘孜的高原,呼伦贝尔的草原,墨脱的云卷云舒,大兴安岭的无尽森林,这些地方他都去过。
他看的书也是如此。“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就会自己搜索年表,然后顺着年表往下读。”对他而言,这是思想上的旅行。
大自然和阅读,教会罗一舟全力拿起,也教会他适时放下。娱乐圈的工作五光十色,但也不乏焦虑困顿,每到此时出去走走,或静心阅读,就能看到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烦恼的渺小。
2018年,罗一舟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微博:“前行不止,未来可期。”那时候的他刚刚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如今,他又给自己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预示着即将开始的如戏般多彩的人生。
青春的故事仍在续写,带着“古早味”和初生牛犊的气魄,扬帆起航。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2314点赞
7523文章
渝ICP备20008086号-17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5138号
ejdz2023#163.com(#替换为@) QQ:2368208271
巡演大揭秘|罗一舟即将登顶万重山
对罗一舟而言,11月9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暂时结束了作为男团偶像的旅程,开启了“单枪匹马”的新生活。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卡通的画风中穿插着他在唱跳舞台上的瞬间,奔跑着、畅游着,化身一叶扁舟,在汪洋中乘风破浪。配文里,罗一舟写道:轻舟已过万重山,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经常有些类似的口头禅,比如常挂在嘴边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就连一些日常微博,都是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的。当被记者问起名字是否有特殊寓意时,他又适时文艺地解释了一番:“大概意思就是青山一舟,父母希望我有一种洒脱浪漫的生活理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吧。”
不止言语,罗一舟还有一些特别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上山跟着老爷爷打太极,比如采访时必然会出现的笔记本。在这个智能手机成为身体一部分的时代,他仍是用纸笔来记录。每次采访前,他都会先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些重点,有时候兴致一来就能写好几页。记者瞄一眼那泛黄褶皱的封皮——嚯,连笔记本都充满了“古早味”。
这种性格与罗一舟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11岁独自“北漂”,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下文简称“军艺”)学习舞蹈,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纪律和训练中度过的。之后,从文工团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再到偶像团体,每一次转变都是青春的大考。如今的他,已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入职后的第一份大作业,便是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献礼话剧《抗战中的文艺》。罗一舟在剧中饰演聂耳。
“上一次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是演话剧《白蛇》,这次再登台,既熟悉,又有一些陌生的新鲜感。”罗一舟说,“这次和那么多前辈一起合作,对自己也是一次震撼教育。”
表演的魅力,是让人穿越时代
《抗战中的文艺》讲述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创作者们求索、奋斗,寻找中国文艺出路的历史。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鲁迅、巴金、曹禺、张瑞芳、冼星海、聂耳等大师巨匠轮番登场,勾勒出群星闪耀的文化图卷。通过歌队的叙事(戏剧的一种表现手法,类似朗诵,帮助述说剧情),这部剧既呈现了史诗般的故事,也开创了国内话剧表演的新形式。
这种表现手法,对饰演聂耳的罗一舟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聂耳先生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身上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这就需要我尽可能地把前辈身上的精神呈现出来。”翻开历史,他读到聂耳跋涉千里投身革命,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血肉筑起长城,为中国妇女和儿童振臂高呼,每一个人生音符都让罗一舟热血沸腾。
剧中,一句聂耳的台词令他记忆犹新:不与生活接触,不为生活著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就无法产生伟大的作品。“聂耳先生身上那种因为热爱而一往无前的力量,是艺术的力量,也是家国的情怀,非常动人。”
除了饰演聂耳,罗一舟在剧中还是一位历史讲述者,这需要他来回横跳在当下与过去两个时空中。对他而言,这是表演的难点,也是表演的乐趣——他觉得自己成了时间旅人。
“表演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吧。人生当中能不断地体验不同的生命是非常幸福的,你可以跨越时代,感受当下没有的东西,充满乐趣。”
表演给罗一舟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他曾在话剧《白蛇》中扮演许仙,诠释了缠绵悱恻的古典爱情;在《三生路》中饰演柳梦梅,感受到汤显祖笔下的奇缘似梦。电视银屏上,他参演了抗疫作品《在一起》,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穿上五六层防护服时,瞬间就有一种感恩之心涌了出来,“医护人员真的很不容易”。前段时间,他刚刚完成了电视剧《后浪》的拍摄,体验到中医世界的博大精深。
罗一舟用两个层面的学习来形容自己的“后浪之旅”。第一层是中医的学习。“随着拍摄和学习加深,我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中医知识,还有中医里蕴藏的中国文化和生活哲学。”罗一舟说,“比如说,中医不在于一次生病的应激处理,更重要的在于你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思想是我们年轻人很需要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论是身体保养还是工作学习,都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层则是表演上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这是我第一次主演电视剧作品,所以我没有给自己预设太多边框,而是让自己融入进去、用心体会,先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表演观念,学着把握电视剧镜头前的表演尺度和表演需求。”在这个剧中,罗一舟跟吴刚、江珊等前辈对戏,他感觉自己好像在跟着他们一步步走,慢慢被引导上了一条表演的正途。
“他们没有教我复杂的表演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地教我如何用本真、用生活经历去塑造角色。”
《后浪》的杀青与罗一舟的毕业相隔不久,因此这部剧有点像他的另一部毕业大戏,结束时自己也有种恍惚。读书练功的画面,在学校借道具排戏的画面,散步在校园里的画面都一一浮现。他突然意识到以后自己就是真正的社会人了:“所有决定、所有行为都要自己来选择和承担。”
“但是……”他话锋一转,“这也很值得期待不是吗?毕竟谁不渴望体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
足够努力的话,舞蹈会听身体的话
虽然演戏还是个新人,但罗一舟的艺术之路起步很早。9岁那年,他跟着母亲看过一次军旅舞蹈,便对跳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中央电视台的舞蹈大赛成了他最关注的节目。父母见状,就给他报了一个舞蹈班,从此“入了坑”。
两年后,罗一舟进入军艺,开启了与大部分同龄人不尽相同的学习生活。军艺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早起跑操、上课之前走队列、饭前一支歌、每天叠方块被、打扫房间……“我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到现在我的房间也没有杂乱的东西。”
许多人想象那会是枯燥、艰苦的训练,但罗一舟回忆起来满是乐趣。“同学们练功真的都非常刻苦,周六周日没课的时候,我们还会去抢(排练)教室,去晚了就没有了。所以一个宿舍就要分工,这周六轮到谁,谁就提前去占教室,剩下的人去买早饭,接下来就开始一天的自修。”有时两个连队“狭路相逢”,总要较较劲,看看谁军歌唱得更嘹亮,谁的正步更整齐划一,现在回想起来,少年意气,恣意绽放,也是尤其明亮的记忆。
总是会想家,但也不能天天去传达室打电话,罗一舟就靠在练功房里拼命练习来排解,前踢200个,旁踢200个。“我来了就是要学好舞蹈的,足够努力的话,舞蹈会听身体的话。”他经常这样对自己说。采访当天他脚受了伤,摄像记者请他简单展示几个手部的舞蹈动作,比划着比划着,他竟站起来跳了一番,“可能就是肌肉记忆了”。
军艺舞蹈教学涉及很广,从芭蕾到民族,从古典到爵士,罗一舟印象最深的是四年级开设的中国现代舞。“它就是解放天性,开发你身体的无限可能。”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罗一舟的舞蹈,也渗入到了他的人生理念中。
从军艺毕业后,他在文工团工作一年,之后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之前我一直在系统学习舞蹈,我发现有一点,就是任何舞蹈作品的呈现,一定有人物塑造的需求,我想在这个能力上延展一下,探知在戏剧表演中怎样进行人物的创作和塑造,开发自己的可能性。”
中戏读书期间,罗一舟看了一些优秀的MV和唱跳表演,激发了他新的兴趣。“我想试试用这种方式做自我表达。”于是,他报名参加了男团比赛。
在罗一舟心中,偶像表演的舞台就是一次造梦:“在这个梦境中你可以加入自己想要的元素,可以去阐述想表达的思想,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以及和观众之间独一无二的感受,这些东西令我非常着迷。”
比赛之初,罗一舟的出圈就来自一段舞蹈——《凤霞》。一袭白衣,伴着鲜明的民族乐曲的鼓点,连续的翻腾、下腰、跳跃,罗一舟在一个充满流行色彩的舞台上把多年的艺术训练和中国舞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全场喝彩。
“我看过一部舞剧《蓝印》,它以蒙古舞蹈为主,但又结合了年轻人喜欢的审美,给了我很大冲击。整个作品里的蒙古族元素是非常突出的,既现代,又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也让我对舞蹈的认知有了更高追求。”
那一季比赛里,罗一舟一方面不断展示自己在传统舞蹈上的能力,同时也吸取街舞、流行唱跳的风格,最终以中心位出道。
偶像可以多重身份,但一定要做好榜样
从舞者到唱跳歌手再到演员,罗一舟在22岁的年纪就体验到了斜杠人生的精彩。当被记者问及这么多身份,究竟哪个才是重心时,他说:“偶像吧。”
“我理解的偶像的概念,他会起到正向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要传播正能量。”
采访中,罗一舟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去尝试?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不挑战?就像当年舞蹈在心中埋下的种子,现在的他依然急切地想要拓宽自己。他喜欢旅行,尤其喜欢一些辽阔的风景:甘孜的高原,呼伦贝尔的草原,墨脱的云卷云舒,大兴安岭的无尽森林,这些地方他都去过。
他看的书也是如此。“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就会自己搜索年表,然后顺着年表往下读。”对他而言,这是思想上的旅行。
大自然和阅读,教会罗一舟全力拿起,也教会他适时放下。娱乐圈的工作五光十色,但也不乏焦虑困顿,每到此时出去走走,或静心阅读,就能看到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烦恼的渺小。
2018年,罗一舟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微博:“前行不止,未来可期。”那时候的他刚刚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如今,他又给自己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预示着即将开始的如戏般多彩的人生。
青春的故事仍在续写,带着“古早味”和初生牛犊的气魄,扬帆起航。
本文统计
本文标签
评论(0)
暂无评论,期待你的妙语连珠
预约成功!,
到时你将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
猜你喜欢
2314
|点赞
7523
文章
最新发布
最近热门